在美国,他们说这种“病”是“菁英”才可能得到的…一般黑人、印第安人不会有
时间:2020/04/29 14:48 | 分类:美国历史以下文字资料是由(历史新知网www.lishixinzhi.com)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,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!
某胃乳制造公司常在用餐时间打广告,利用各行各业(例如计程车司机、演员或搬运工等)重现“胃食道逆流”的症状场景,强调自家产品是治疗的利器,让人印象深刻。
常见于现代人的胃食道逆流(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,简称gerd)是忙碌紧张生活下的常见疾病。根据学者赫斯科维奇(hershcovici)的研究,西方大约有将近一○%到二○%的民众有这种病症,以加拿大为例,估计有六百八十万人为此病所苦,其形成原因是─胃甚至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至食道下端。
一九三五年,学者温克尔斯坦(winkelstein)首先观察到食道炎是由胃消化液逆流导致的食道黏膜伤害。而直到一九四六年,艾莉森(allison)在临床上提出“逆行性食道炎”的疾病概念,但“胃食道逆流”受到重视,甚至被取名为gerd,却得归功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肠胃科专家法里瓦尔(mohammad farivar)。他在一九九五年首先提出此类疾病的名称,使全世界学者竞相加入研究。
平心而论,与其说“胃食道逆流”是单一疾病,倒不如说是一连串肠胃道功能失调所造成。不只和“食道下括约肌”(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)的功能障碍有关,胃排空功能不佳也是其成因之一。患者常感到“胸口烧灼”(heart burn,俗称火烧心)、吞咽障碍及吞咽疼痛,甚至有时因为逆流的症状加剧,发生呼吸系统症状,例如呼吸困难、哮喘及不知名的肺炎等。
经过将近二十年研究,开始有学者将“胃食道逆流”和二十世纪八○年代开始流行的“肠躁症”(irritable bowel syndrome)一起看待,发现两者有相当的关连性。根据美国克林夫兰医院肠胃科专家立志克医师(rizk)的说法,大概六三%的“肠躁症”患者或多或少也有“胃食道逆流”的症状,而被诊断是“胃食道逆流”症状的患者,患有“肠躁症”的机会则是正常人的四倍之多。
对于上述这两种疾病有概念的读者可能会发现,它们的症状除了可能有某部分相似,更重要的是如同立志克医师所言,若是患者改变“紧张忙碌”与“不定时定量饮食”的生活型态,两者的症状都可以获得一定缓解。
基于上述解说,我将流行于上一世代的“肠躁症”与这一世代的“胃食道逆流”视为“时代病”,其盛行的原因除了患者本身的因素,我们面对的生活型态才是致病的重要原因。这与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“肥胖”一样,同是时代的产物。
过去的人类医疗史上,这两种疾病未曾盛行,不过如果仔细了解人类进步的原因,会发现这些疾病的生成有其时空因素,甚至还牵扯到“文化的背景”,就像下文提到美国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情形。
南北战争后,美国迈入实质的统一,因为大量 ... 人口,以及工业革命后导入国家建设,大都会的生活由垦荒时期充满劳动却闲逸的步调,慢慢转变成紧张忙碌的型态,于是一种疾病开始逐渐流行起来,当时的神经医学专家比尔德创立了一个新名词叫neurasthenia (神经衰弱)。
为什么有上述的诊断出现?应该和那时的医学理论有关。原来当时的观念认为人有如通了电的机器一般,能量的来源分布及使用,靠的是遍布全身的神经系统。人们因为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型态,透支了贮存于神经系统的能量,造成神经衰弱。
上述论点可以在神经医学专家米切尔(weir mitchell)的《耗损与流泪、或是过度工作的暗示》(wear and tear:or,hints for the overworked)一书中得到呼应。他认为拓荒者过着辛勤的生活,所以没有太多烦心的事,但是一到了紧张忙碌的大都会生活,什么问题都出现了。
至于比尔德口中的“神经衰弱”,是相当含糊的名词,而且几乎无所不包。任教于美国印地安大学的历史教授舒斯特(david schuster)在二○一一年出版的《神经衰弱的国家》(neurasthenic nation)一书中,试图拼凑神经衰弱的症状:“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体重减轻、烦躁不安、焦虑、阳痿、缺乏野心、失眠以及没有活力等”。
以上的说法像不像疾病诊断的垃圾桶?甚至像一部疾病诊断的吸尘器?把任何不快乐都归到“神经衰弱”里,视不快乐是一种疾病的型态。
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的精神科医师詹姆士(william james),据信也是位神经衰弱的患者,又把它称为“美国炎症”(americanitis)。
或许太多事业有成的人有神经衰弱的症状,最后这个诊断竟然变成“特权”,似乎这种病症是“菁英”才可能得到。诚如加州大学教授卢茨(tom luts)所著《美国神经质一九○三年》(american nervousness1903)里面谈到,当时认为神经衰弱是因为“劳心的工作”所造成,因此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黑人或美洲印第安人不可能罹患神经衰弱。
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美国人以中上阶级为主,但这是因为当时能够付得起钱看医师的患者,以收入较高的人居多。这或许也和当时医师的推波助澜有关,毕竟把看不懂的病称为“神经衰弱”,就不会有误诊的可能。
既然神经衰弱是步调太快、劳心工作太多所致,当时有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治疗,例如神经学家洛克威尔(rockwell)主张对患者电击,让耗损的神经系统得到活力;也有人推出所谓的“美国炎症万灵丹”(americanitis elixir),结果其成分是当时正夯的 ... “氯仿”,目的大概是让人有个好眠吧!
在此不浪费篇幅讨论其他更惊世骇俗的治疗 ... ,倒想提出脑筋清楚医师的治疗方式。既然说“神经衰弱”是紧张生活的“停电”情形,于是有人鼓励患者多到户外走走、运动,探访优美的国家公园等,甚至有人开创灵修课程,不只给予安慰,更鼓励正向思考,用充满感恩与愉悦的心,面对每日烦人的生活。
这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?这些事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发展了。二十世纪二○年代后,由于医学发展迅速,神经衰弱的诊断不再盛行。这个病慢慢在美国被淡忘,甚至在“美国精神疾病诊断”类别里消失,但并非没有了,而是被分得更详细,有忧郁症、慢性疲劳症候群、焦虑症等,不再是“统包”的诊断。
从以上的例子得知,由于文化及生活型态不同,各时代流行的疾病也不一样,但“紧张忙碌、没有适当休息”,甚至是“身心承受极大的工作压力”,一直都和疾病脱不了关系,所以“生活型态调整”(life style modification)一直是医师建议患者的金科玉律。
毕竟人是肉做的,不是铁打的,不像机器可以不用调整与休息而持续工作。关于这点,任何世代都一样。